417

机电工程学院韩朝阳博士与实验室研究团队马振宇、李向阳、牛晓彤合影
2025年5月9日至11日,由安徽大学、合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5(第九届)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在安徽合肥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领域的顶尖学者、科研专家及行业精英,围绕前沿技术与产业趋势展开深度交流。我校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负责人韩朝阳博士,率实验室研究团队成员马振宇、李向阳、牛晓彤全程参与此次学术盛会,积极融入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与业界同仁共探行业发展新方向。
会议开幕之际,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效玉教授,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吴玉成教授先后为大会致辞。他们着重指出,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领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并对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致以热烈祝贺,期望以此次会议为桥梁,深化各方交流合作,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主题报告环节,多位行业权威专家带来了极具深度与前瞻性的学术分享。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以 “功能介孔材料创制与应用” 为题,全面展示了功能介孔材料在多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广阔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教授围绕 “仿生材料——交叉科学的前沿”,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解读了仿生材料在交叉学科领域的探索突破;澳大利亚双院院士、阿德莱德大学郭再萍教授发表英文报告 “Electrode and electrolyte design for high - performance aqueous zinc - ion batteries”,系统阐述了高性能水系锌离子电池电极与电解质设计的最新研究进展。
此外,在会议专题研讨环节,围绕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设置了7个分会场,我院科研团队紧密围绕锂硫电池这一前沿领域,深度参与学术交流,系统聆听了多位权威专家的前沿成果分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季恒星教授以电催化视角切入,深度解析锂硫电池反应机制,从理论层面精准锚定电池性能提升的核心方向;华中科技大学谢佳教授展示的共熔加速技术,通过创新工艺突破,为锂硫二次电池比能提升开辟了全新路径;淮北师范大学肖助兵教授针对锂硫电池界面难题,开展系统性机理研究并提出高效调控策略,为加速电池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实践方案;福建师范大学吴军雄教授聚焦锂/钠硫电池电解质与界面调控,以前瞻性研究拓展了电池性能优化的技术边界;河南大学杨大伟教授围绕高性能锂硫电池正极材料,通过对催化转化机制的深度剖析,为电极材料创新研发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双重指引。这些前沿且详实的学术报告,为我院科研团队成员打开了新的视野,也为后续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学术会议不仅为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也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我院科研团队表示,将积极吸收会议中的先进理念和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为推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与机械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