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画廊
2024.08
赫利的例证
赫利的例证展示了某些情况中,传统文氏图无法有效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存在一种集合关系,其中元素无法通过文氏图的交集、并集等方式准确表示,揭示了这种图示方法的局限性。
查看更多
2024.08
欧拉的逻辑图
这是一种用于表示逻辑关系的图形工具。其核心概念包括圆圈和交集,用于直观地表示逻辑命题的真值及其相互关系。这种图形化方法简化了逻辑推理过程,并为后续的逻辑和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查看更多
2024.08
偶然与必然:古代骰子
偶然与必然的交响:古代骰子,作为随机性的象征,在这幅科学画廊插画中静静诉说。每一掷,皆是偶然;然其背后,却隐含着概率的必然规律。骰子的旋转与落定,不仅是游戏的乐趣所在,更是人类对随机性与确定性深刻探索的缩影。
查看更多
2024.08
杨辉三角形和朱世杰“古法七乘方图”
插画穿越历史长河,展现1261年南宋数学家杨辉首次记录并阐述的杨辉三角形,这一数学瑰宝揭示了二项式系数排列的奥秘。随后,1303年元朝数学家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中扩展了杨辉三角形的应用,以“古法七乘方图”形式呈现,进一步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两位数学家的智慧结晶,在画布上交相辉映,共同绘制了数学史上辉煌的篇章。
查看更多
2024.08
1654年,帕斯卡的数字三角形《论算术三角形》
1654年,帕斯卡在《论算术三角形》中揭示了数字三角形的奥秘。本插画捕捉了这一数学奇观的瞬间,三角形中每一行数字之和等于上一行相邻两数之和,展现了数学之美与和谐。帕斯卡的天才构想,为组合数学与概率论奠定了基础。
查看更多
2024.08
罗伯特·雷科德 《智慧的磨刀石》 首次使用等号
在这幅科学画廊插画中,致敬英国数学家罗伯特·雷科德。他在16世纪中叶的著作《智慧的磨刀石》中,首次将“=”作为等号使用,这一创举不仅简化了数学表达,更推动了数学符号体系的演进。雷科德的智慧之光,如同磨刀石般磨砺着数学的锋芒,引领着数学领域的新篇章。
查看更多
2024.08
1486年,最早使用加减号的记录
1486年,加减号初现曙光。在这幅科学画廊插画中,我们穿越时空,见证数学史上的重要时刻。德国德累斯顿图书馆珍藏的1486年手稿,首次正式记录了现代加减号“+”与“-”的使用。这一创举,如同数学星空中的新星,照亮了算术运算的简化之路,引领着数学符号的现代化进程。
查看更多
2024.08
符号的时代:《商用算术》最早出现的四则运算符号
《商用算术》引领时代,首现四则运算符号:加(+)、减(-)、乘(×)、除(÷)。此插画以古籍为背景,展现这一数学史上的重要突破,符号简洁而有力,标志着算术运算的标准化与便捷化,是商业计算乃至科学进步的里程碑。
查看更多
2024.08
公元前600年,中国人证明勾股定理
公元前600年左右,在《周髀算经》中,西周初年的数学家商高首次阐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标志着勾股定理的初步发现与证明。此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美妙关系,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是几何学中的基石。此插画旨在展现这一历史时刻,通过古代数学典籍的图案与人物,生动再现中国人对勾股定理的卓越贡献。
查看更多
33条 3/4页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末页